查看原文
其他

姚茫父与梅兰芳

姜德明 梨園雜志 2022-05-01
姜德明

姜德明,1929年生于天津,高级编辑,著名藏书家。1950年进入北京新闻学校学习,后供职于《人民日报》,任文艺副刊编辑、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等职。出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痴爱,开始藏书、著书,50年不辍,后任《人民日报》出版社社长。其收藏的特点是藏民国版图书。在这个时期,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,传统文化向新文化转变,这一切都在书籍上体现出来。拥有“五四运动”以来新文艺版本书万余册,其中许多是作家本人的早年签名本。


 梅兰芳学画的启蒙老师是王梦白,又从陈师曾、齐白石、姚茫父学过画。这四位旧京画师是民初艺苑中的大家,风格趋向于文人画一派,梅兰芳能有机会同这几位画家接触,在其艺术修养和文墨习好方面当然会得益匪浅。

 

 四位画家中,姚茫父又通戏剧艺术,因此梅兰芳同姚茫父的交往独多。姚茫父善画佛像,他的《达摩面壁图》充满了人间烟火味,梅兰芳前后曾经临摹过七八张,于此可见梅氏对画家的崇爱。姚茫父既通戏曲,那么梅兰芳同他切磋艺事的掌故一定不少,可惜未能留存,如今我们只能从姚氏的诗词文集中来觅得一些消息了。


姚茫父

 在姚氏《弗堂类稿》的诗集中,第一个涉及梅氏的题目是《梅澜祖母八十乞诗》二首。梅兰芳的祖母是梅巧玲的妻子,陈金爵之女。梅氏所著《舞台生活四十年》家世部分,对这位老人有所记述。这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,对少年的梅兰芳非常钟爱。

 

 诗的第二首写道:


“扬尘几见海曾枯,梦里春花识故都。犹喜孙技妙歌舞,蓬莱消息问麻姑。”


 少年梅郎常常向老人问及先人们的旧事,后来这位老人家终于喜见孙儿在艺坛上的成就。


梅兰芳与祖母

 

 《花朝罗掞东约集新明院观上元夫人剧》的内容,说的是戏曲作家罗瘿公,邀集姚茫父等人看梅兰芳和程砚秋演戏的事。新明大戏院后被大火焚毁,早已不存,地址在前门外的珠市口以西一带。诗曰:


“鄂州老去只征歌,秋艳春芳尽网罗。俊语务头词格在,容华照眼美人多。玄黄稗说移商羽,图画风骚见荔萝。愧我重来游赡部,生疏梅讯问鸳波。”


 句中的“秋艳春芳”即指程砚秋和梅兰芳二人。“俊语务头词格在”有注云:“务头宜施俊语,元曲家口诀也。”最后一句“生疏梅讯”有注云:“余与兰芳素稔,国变以来遂尔阔别,今日重逢,翻如乍见。”原来姚茫父与梅兰芳早在辛亥革命前便已相识了。


梅兰芳之《上元夫人》

 

 姚茫父作《梅澜得子》:


“逢人艳说梅花福,雪后春风别户庭。临水孤光能自照,疏枝入画喜添丁。”


 这自然是一首应酬诗。

 

 程砚秋拜梅兰芳为师,可称一段艺苑佳话。直到程砚秋的晚年,他还不忘尊梅为师。那时梅兰芳不过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,程砚秋才十几岁,拜师之举完全出于罗瘿公的远见,证明这位戏曲艺术家不仅慧眼得识程砚秋是个可育之材,更能发现梅郎能为人师。这眼光是很大胆的。现在收徒弟必须论资排辈,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方有收徒弟的资格,不免缺少当年某些人的魄力和见识了。


 姚茫父的诗中也有涉及梅、程之间这段盛事的,盖梅兰芳三十周岁时,弟子程砚秋、徐碧云曾经为老师拜寿,诗题曰:《浣华三十其弟子艳秋碧云为之寿因赠》,原诗既有感怀二人相识之经历者,又不能掩饰他对梅兰芳艺术成就的喜悦:


“昔年识汝初逾纪,转轴光阴已壮龄,喜见声名归曲圣,教成弟子拜南星。催尊菊好迎霜健,览镜山来斗鬓青。缀玉簪红春渐觉,胎仙信息问黄庭。”

 

 关于“缀玉簪红”有注云:“浣华先榜所居曰缀玉,及纳芝芳,别舍曰:簪红。皆本石帚梅词也。”徐碧云是著名琴师徐兰沅之弟,解放后到西安演出,后留在那里教书,已逝世。


《西厢记》梅兰芳饰红娘 程砚秋饰崔莺莺 尚小云饰张生

 

 姚茫父突患半身不遂症后,这对一个以书画为生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。正在姚氏病废中,一向看重师生情谊的梅兰芳,特地到莲花庵去看望姚茫父。姚诗中有《喜缀玉见候道故》:


“雨余淡怀弥永,病里冬心自温,不是月明林下,何来仙踪到门。风云无端变态,死生有样交情。二十年来旧事,尔我相看泪倾。”


 这首诗写得相当动人,触景生情,诗人洒下了热泪。有时梅兰芳又请夫人福芝芳代他去问候姚茫父,仍是一片侠胆义肠。这种交谊,令人神往。对于梅兰芳学画的努力和认真,姚茫父是十分赞赏的。

 

 一九二九年元日姚茫父看到梅兰芳所画的一幅山茶腊梅,遂即写下一阙《减字木兰花》:


“岱堂深处,一话经年生忆汝,又到梅时,喜见山茶扇底枝。秀才风味,浅墨轻红都雅致,数点宫黄,脱手如闻露蜜香。”


 姚茫父评价梅兰芳的绘画有“秀才风味”,实指无匠器和俗味,典雅如文人画的风格,这个评语是很得体的。梅兰芳既能以当时杰出的画家陈师曾、姚茫父等为师友,其在舞台上塑造的艺术形象自然也会受到影响,一扫平庸之气。这显然得益于梅氏的钟情书画和求教有门。


 老一代的戏曲艺人文化基础都不高,后来不少人却能以书画示人,一般说都出自长期艺术实践的深刻体味。可以这样说,大凡台下醉心于书画艺术的,舞台上的艺术魅力也愈明显,其中奥妙现在已经为更多的戏曲艺人所理解了。

 

 曾经为罗瘿公所著《鞠部丛谈》作过校补工作的李释戡,专请姚茫父画过一幅“楼边梅影横斜处,岁暮灯前缩手人”的诗意画。画成后为梅兰芳所见,十分喜爱,竟为“所夺”。画家陈师曾为梅兰芳作写意画《天女散花》,姚茫父评为:“梅生为容善天矫,陈朽弄笔无依违。”这些故事也从侧面记录了梅兰芳在舞台以外的艺术趣味,以及他对绘画艺术的爱好。

 

 —九六二年在北京举行的“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”,是纪念梅兰芳逝世周年的活动之一,会场上即悬有梅兰芳临摹姚茫父的《达摩面壁图》。画上的题句语义双关,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蛰居上海时的生活志趣,原句是:“穴居面壁,不畏魍魉,壁破飞去,一苇横江。”此刻,梅兰芳演习绘事又不仅限于艺术的范围,进而有意在磨炼自己的气节情操了.梅兰芳把画师姚茫父的一幅佛像注入了新意,不仅为后人留下一段美谈,还给人们不少启示。

 

 一九八三年一月


(《燕城杂记》)


- 阅读链接 -


梅冷生:记梅兰芳

京剧流派与绘画风格

梅兰芳谈《宇宙锋》的改编

许姬传谈梅兰芳学画轶事

梅兰芳谈戏曲唱片
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新浪微博:@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